-
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因此很多人都在农历初七这一天不出门,初八则不回家。更有人连农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这几天都算了进去。
对此,有人批评说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糟粕。其实,这两 ...
2022-1-16
-
1月3日,2022年春运第一天1月17日的火车票正式开售。
今年春运时间为1月17日(农历十二月十五)至2月25日(正月二十五),共计40天。依照目前全国铁路车票预售期15天(含当日)的规定:1月3日开抢2022年春运第一天1 ...
2022-1-16
-
我的书斋胡乱地堆满了书籍,我蹲踞其中,消磨着早春“松之内”寂寥的时光。看看书,写写文章。对这些厌了,那就作作俳句。总之,既然是太平之逸民,那就舒舒服服过日子好了。
有一天,别家的夫人领着孩子,过 ...
2022-1-16
-
《读者文摘精华:春夏秋冬》
作者:赵建
清空心灵
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他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 ...
2022-1-16
-
卷首语
作者-赵建
洁白的雪花,舞出冬天的旋律;飘零的柳絮,捧出春天的希望;累累的果实,亮出秋天的丰姿;青春的亮丽,展现出我们人生中的阳光。
生活中,我们在哀叹生命的不幸,在等待希望的瞬间,时间像一只 ...
2022-1-16
-
某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段极短的对话:孙子问爷爷,什么是老茧?爷爷说,你伸手摸摸我的手,这个就是老茧。一生务农的爷爷手上长满了茧。他的孙子已经不可能再去务农,手上也不会长出茧了。如今的孩子大约只有在求学时 ...
2022-1-16
-
走进书房
作者:渐欣
有如农夫走向田野,蜜蜂飞向花海,从喧嚣的闹市中来,从繁杂的琐事中来,去寻觅宁静,感悟平淡,自然而从容地走进书房,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寸心熨帖而舒畅。
走进书房, ...
2021-12-19
-
习惯是个意味深长的词。字典里解释,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这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 ...
2021-12-10
-
人的一生必须学会一种生存方式,那就是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更多的是肯定自己,欣赏自己,坚定自信,尽力走自己的路,人生就无怨无悔。
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含着一座丰富的金矿,而正确的认识自己就 ...
2021-11-17
-
1922年1月下旬的一天早晨,纽约市格林威治村,在米奈塔路1号地下储藏室的一个办事处里,封面印着1922年2月的《读者文摘》创刊号准备妥当,等待装运。这工作是由该杂志的创办者兼共同编辑德惠特·华莱士(Dewitt Wa ...
2021-11-1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要认输”成为我做事的态度,也是我人生的态度。
每当秋风扫落叶的日子,我总是回想我的一个老师,满腔都是他也许永远都听不到的感激话。
我小时候成绩很差,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我的成绩都是 ...
2021-10-13
-
少华集团董事长高海军先生有幸上读者文摘杂志封面人物
2021-10-4
-
作者 | 四方陈酿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很多年前姐姐不知从哪里借到一本《读者文摘》,里面的一篇篇简明易懂,内容丰富的精彩文章和精美插图让她着了迷,从此以后姐姐便对《读者文摘》情有独钟了许多年。
每月 ...
2021-9-22
-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叫伊台斯?阿雷德的太太。她从小就很胖,而且脸还特别大,性格腼腆,偏偏又生在一个古板的家庭里,母亲总是教导她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所以,每次给她买的衣服都非常宽大 ...
2021-9-22
-
有一年春节,我从北京回老家汾阳过年,电话里和一帮高中同学约好初四聚会。初四早晨,县城里有零星的鞭炮声。我一大早就醒来,开始洗澡换衣服,心乱,像去赴初恋的约会。
又是一年不见,那些曾经勾肩搭背、横行 ...
2021-9-17
-
那是40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傍晚,大人们都在外面摇着扇子聊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流着汗看书,那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正读得如痴如醉时,书从我手中被拿走了,是父亲拿的。我当时有些紧张 ...
2021-9-17
-
清晨5点的电话
黄沁是被一阵急促的铃声吵醒的——婉转、悠扬的系统铃声,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妈妈的手机铃声。身侧的被子被掀开,随后是拖鞋相撞的声音。黄沁听到妈妈问了一句:“是不是要立刻回去?”两秒之 ...
2021-9-15
-
少华集团董事长高海军有幸上读者封面杂志封面人物感谢读者文摘杂志,感谢读者对民营企业家的支持力度,作为一名80后的民营企业家,省级政协委员,一定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承担起社会责 ...
2021-9-11
-
兰州一家书店内摆放的《读者》杂志。记者多蕾摄
如果有一本杂志,能把人一秒带回旧时光,那一定是《读者》。
40年前,在甘肃兰州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里,编辑部仅有的两位“理科男”恐怕不会料到,他们创办的 ...
2021-9-3
-
今天这篇文章,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温暖、轻松,又有点文艺的“老朋友”。
几代中国人的青春,都有着和它的故事。
读者更是覆盖各个时代的大咖级人物:贾樟柯、莫言、钱钟书、梁实秋、梁晓声、王小波都曾是它的读者。
...
2021-9-2